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7th(12/13) Social responsibility,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marke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evaluation

  因為下週要戶外教學,我們要去福山植物園及參訪宜蘭三星鄉圖書館,所以將下週課和這週課並成一週上,因此今天有4組同學要上台報告,我和仁翔也要要報告組作業KM,由於報告是在吃完晚飯後,我們晚上是叫便當,我吃的很快,結果上去報告時胃開始不舒服,直到回家吃完藥才好一點 。

我們報告的是Nonaka, I., Toyama, R. & Kono, N所寫的SECI, ba and leadership :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

  Ikujiro Nonaka 野中郁次郎是日本著名管理學大師 , 知識螺旋SECI的提倡者,被譽為知識管理理論之父,繼大前研一之後重量級管理學大師 。文中提到知識創造透過一個螺旋Spiral 相互影響與再創造,Dymanic知識是動態的,有脈絡特性的。
  知識創造的三個元素:SECI,Ba及知識資產.SECI是指顯性與隱性知識的4個轉換:Socialization 社會化,Externalization 外化Combination 結合,Internalization 內化.
  Ba是指”場”,或”地方”, 是一個提供知識創造的平台 . 可以是一個實質的場所,也可以是一個特別的時間或空間,例如辦公場所,抽像的空間,例如e-mail,精神空間,如分享的構想.Ba可分為四種類型 :原始型 (Originating Ba),對話型(Dialoguing Ba),系統型(Systemising Ba)及行動型(Exercising Ba).
  文中亦提到日本7-11如何運用Ba.
  Knowledge Assest:知識資產是源自於知識創造的過程。 為了了解知識資產的創造、獲取和利用,將知識資產分為四類:經驗性知識資產 (Experiential knowledge assets),概念性知識資產 (Conceptual knowledge assets),系統性知識資產(Systemic knowledge assets),例行性知識資產 (Routine knowledge assets).  
  文末提到領導與管理知識創造過程 , 建置、連結、活化BA的運用.
  結論 :強調三個元素運用的結果,可以不斷的產生新的知識,源源不絕,特別指出領導者應扮演的腳色,尤其是中間領導者middle manager,是動態知識產生過程的核心 ,未來建議的研究範圍: 國家系統的知識創新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讓公司、政府、大學如何一起創造知識。
  心得:知識就是力量,而Ba就是製造知識的地方,因而如何規劃好的Ba,是增加知識創造的動能很重要管理。企業及個人均需要以「分享、合作」來替代「對抗」 ,知識的價值在於「分享」,就如同生命一般,分享使人擁有更多。領導者要扮演的腳色如作者所列,更需要是個親自親為的實踐者,以身作則,才能影響到下屬。文中未提到建立一個良好的分享與評分與獎勵機制,此點在BA的建立之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

  報告二: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Faculty Deposits,Marketing, and the Reform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Ronald C. Jantz and Myoung C. Wilson
   此篇文章的目的在於檢視機構典藏的內容為何?Ex:如科學、人文學、社會科學…等,機構典藏如何運用、宣傳、傳播,Ex:檢索取用、內容的獲取,因受到公開取用的影響,檢視圖書館員在學術傳播所扮演的角色;學術傳播網站與機構典藏發展相互間的關聯.
-定義:根據Clifford Lynch:機構典藏是以大學為基礎,提供一系列數位服務,以利管理與傳播       其社群研究成果。Lynch較強調在大學所能提供的服務。
-數位圖書館與機構典藏的差異
  *DL:許多不同使用者(包含機構),一般大眾
  *IR:使用社群較窄,提供較特定社群的服務
-Research Impact of Open Access Scholarship:John Willinsky強調學術研究者有責任及義務,廣泛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
-IR Deposit Content:機構典藏的內容不足,內容缺乏,學科內容比率不均,應制定文章典藏的流程、原則,對IR有幫助。
-IR的評估:
-方法論:質化與量化研究
-Results:
 *人文、自然、社會科學領域做比較,最常-數學 最少-語言學、歷史
 * 調查指出, IR與學術傳播--無相關
 *多了解使用者文化,有助機構典藏IR的發展與宣傳
-結論和未來趨勢
 *人文科學領域內容最少
 *IR與學術傳播--數據上並無顯著關係。
 *多了解使用者文化,有助機構典藏IR的發展與宣傳
 *經濟可行下:一個最快、根本將IR植入教職員心理,就是與商業出版、或與賣主做連結,可解決內容問題,希望達到正面資訊的串連
 *James:學術型圖書館將扮演其中重要角色;透過規劃、協調及建置學校的機構典藏過程中,圖書館可獲得重新取得學校資訊與整合的主導地位,也是一個增加圖書館能見度與重要契機。
 *如何檢視IR內容對真正研究有多大影響、效益,如何評量
 *為何教職員參與度低、沒興趣?因為教職員不認為IR對於他們學術努力有價值,IR只是儲存的地方,看不到知識流通的價值
 *IR平台內容與架構不成熟
 *以行銷觀念來說:IR「機構典藏」需要改名

報告三
  Information marketing : seven questions/Jennifer Rowley
文章內容
1.marketing的定義? -行銷是一種管理上的過程 ,傳統的行銷在於重視每一次的交易所帶來的利益 ,關係行銷重視與顧客之間長期合作的關係
2.資訊行銷的定義? -資訊行銷建立在產品和服務上,
This has a number of implications for information marketing
-混合型圖書館
-遠距傳遞服務
-訓練
- Knowledge economy:線上學習&知識價值
-使用者通常在空閒時或學習時瀏覽網路
-Global marketplace:在網上可以瀏覽在全球市場上所有的產品&服務
3.你是在行銷還是銷售?-行銷定位是一門哲學, 它將顧客和其需求寄託在企業的主旨,銷售定位, 通常顧客是不會主動購買產品,所以必須去說服顧客而且要把產品推銷給他們
4.當行銷結束後,何時可以提供服務? -一群忠誠的客戶是任何組織寶貴的資產。留住客戶就是希望確保客戶能夠返回。行銷根植於服務經驗。
5.可不可能將資訊服務名牌化?
  *科特勒( 1994 )定義了一個品牌如下: 品牌是一種名稱,術語(專名),標誌,符號或設計,或其中的組合,旨在確定的商品或服務的賣方之間區分他們是競爭對手。
  *萊利提出了一些其他定義的概念品牌,包括品牌形象,身份證制度,價值體系,關係和個性。
6.可不可能透過電腦螢幕上交到朋友(網友)和影響他人?
 *市場溝通和建立關係越來越依賴於內容能夠在一個小屏幕上被獲取。
 *網路購物、零售商店與圖書館都包含了“自我服務”的元素。
 *大部分的資訊服務都在渴望成為入口網站or第一個被使用。
7. 行銷有沒有任何的影響?
-在行銷方面,透過下列各項,可提升有效性的分析:
 1)提高效率-目標網絡用戶/所有網絡用戶。
 2)Locatability /吸引力效率-一些個別訪問/一些要求。
 3)聯繫效率-一些積極的訪客/造訪次數,
 4)轉換效率-購買次數/一些積極的訪問。
 5)保留效率-一些回購/購買次數

報告四
   DeLone & McLean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Model/William H DeLone & Ephraim R. McLean
  文章介紹
-D&M IS success model (1992),其理論依據是源自於Shannon & Weaver(1949) 的傳達理論 (communication theory)及Marson (1978) 資訊影響理論 (influence).
-系統的品質:
-資訊系統的可靠性
-彈性
-易用性
-資訊的品質
-資訊系統的正確性
-效率
-可靠性
-完整性
-The primary conclusions of the original paper were:
 -要特別注意個別面向變數的定義和衡量方式
 -評量面向的選擇需考量其對象及內容
 -應避免不同的衡量方式以作為比較或評估的依據。
 -成功模式的衡量指標應做進一步的研究
 -此模組應進行進一步實證研究。
 -相關性
 -精確性
 -新穎性
-D&M IS Success Model對資訊系統成功的重大貢獻:
 1.對於使用於文獻中許多資訊系統成功的測量提供了分類的機制
 2.對於各個衡量指標間的相互關係,提出一個時間及因果的模式
 3.開始確認出在評量的過程中攸關的利害關係。
 4.首次將資訊系統成功的測量引進了某種順序的概念(Seddon et al., 1999; McGill et al., 2003)。
-Model Validation
 -系統的使用
 -系統的品質
 -資訊的品質
-D&M IS success model的修訂
 -在2003年提出
 -修訂版的特色:有三個quality變數,將use區分為intention use & use,以net benefits作為最終的結果,形成一個循環的過程.
-E-commerce success:分系統,資訊及服務品質,使用者的滿意度,net benefits
-E-commerce success metrics
 -系統品質
 -資訊品質
 -服務品質
 -使用
 -使用者滿意度
 -net benifits
-個案介紹
-結論
 *此模組應該持續進行測試和驗證。
 *此模組可有效地用於電子商務系統中
 *服務品質是很重要的面向,特別是在電子商務時代,客戶服務影響甚大。
 *各種衡量變數之間的關係應該經做更深入的實證。
 *衡量變數的選擇應以評估對象及內容為基本考量。
 *應避免使用不同的衡量方式來評估,以作為比較和驗證的依據。
 *衡量資訊系統設計的成功與否必須同時考量系統使用的性質、程度、品質與適切性。
 *對於「淨效益」應該做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