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5th(11/15) school librarianship,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formation behavior

  早上James的課要上的主題是School librarianship,他第一個提出的問題是”圖書館員永遠只是一個圖書館員嗎?”圖書館員在任何機構的圖書館工作,都不必具備特殊學科背景,但為何學校圖書館員就必有教師的資格?當然如果學校圖書館員同時身兼館員與教師時,他是必須有教師資格,在世界50%的學校館員,特別是在歐洲,他們是不具備教師資格的,他們常被指定從事非教育人員的工作,且不必擔任老師的職務.而第二個問題是”What makes a teacher librarian different?"
  小蝶老師這次沒讓我們自己分組,她選了幾篇文章,要我們依學號分組閱讀,我和妍芳,美珍是同組的,我們閱讀的文章是IFLA對教師館員(Teacher-Librarians)所下的定義:
-是完全的教育人員
-必須”教與學”
-提供相關資源的資訊,整合計劃,執行和評估課程
-團隊份子
-資訊專家
-鼓勵熱愛文學和學習
-資源專家
-供應學生的興趣資料
-幫助老師課程發展及計畫
-管理圖書館的科技設備
-發展圖書館館藏
-參與拓展網路上可用的資源
-參與圖書館行政工作包括預算
-教資訊技巧,如評素養
-確保學生了解及使用科技
-監督圖書館人員,志工及學生
  
  當我們在討論此主題時,美珍的感受特別深,因為她就是教師圖書館員,她本身是圖書館系畢業的,在高中圖書館工作,後來又去修英文教育學分,所以也身兼教師資格,雖然她也必須上課,但因她的辦公室是在圖書館,和其他老師是分開的,所以感覺沒有老師的待遇,且圖書館員在該校並不受重視,所以工作起來有很多的辛苦和無奈.

  下午的二個主題分別是
Some(what) Grand Challenges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Nicholas J. Belkin
文章內容分三大部分
-專題:介紹IR主流研究轉向
-挑戰:作者分下列八項分別作說明
 * 使用者的目的、任務、動機 : 人們的目的、任務和動機,大大的影響他們對使用效益的評斷
*一般資訊行為的支援 : 只為特定檢索(specified search)考慮IR模組和技術是不夠的.
*情境 :情境的考慮是很重要的
*效果 :愉快的IR過程和使用者覺得有效,這二者是一樣重要的.
*個人化 : 想想個人化會發生什麼狀況 ,確認每個狀況的面向,不同面向間的交互作用,考慮到所有結果並導入真實個人化經驗的裝置.
*IR的整合 : 讓使用者完全不用經由不同的IR系統查得資料
*IR的評估範式:TREC, CLEF, INEX
*互動性IR的正式/非正式模組 :
-結論:
*發展IR模組,須有使用者參與
*有各領域研究人員參與
*可能必須放棄已定型的IR模組

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 /Wilson, T. D.
  此篇文章著重概念的定義分析,提出基本資訊尋求行為(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ur)的動機理論,來減少不同主張可能產生的矛盾。內容分幾個主題介紹
-資訊:資訊定義意見分歧, 研究者通常無法區別個別的定義差別,通常使用者都需要自己去閱讀論文或報告才可找出其定義。
-使用者研究:從讀者產生需求->資訊尋求行為->資訊交換
-資訊需求:Wilson認為人類最基礎的需求可以歸納為三種
  1.生理的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例如空氣、水 、食物。
  2.情感的需求(Affective Needs, sometimes called psychological or emotional needs ):例如自我實現、權威地位。
  3.認知的需求(Cognitive Needs),例如學習新技能、 智能的滿足。
-資訊需求影響因素:
  1.個人因素:指個人心裡、生理和認知上的需求。
  2.個人工作角色、工作的參與層次。
3.外在大環境: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的影響。
-結論:以往人們資訊研究著重在資訊來源和使用者資訊系統研究上,Wilson建議應該將其轉移為研究資訊在使用者日常生活工作上、社會所扮演的角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