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的社會責任!?這個問題可能是很多圖書館員沒想過,也不曾覺得圖書館會和社會責任扯上關係,但實際上,是有關係的,以前資訊還沒那麼發達時,圖書館是許多人吸收知道重要的地方,圖書館的館藏決定讀者可以得到什麼資訊,所以其責任當然是不容忽視的,現在圖書館仍有義務方便讀者使用及得到其所需的資訊.
課堂上老師也提到西班牙大學所作的大學網路排名,其利用google scholar來得到各大學在網路上的能見度,進而排名,引起各大學的注意,當然西班牙大學也因此而知名度大開.
本週James老師要我們一些資訊素養專家作介紹,經過各位同學的介紹,我們發現其中澳洲人居大部分,我們想是不是這些人都是和James老師有認識的.
我介紹的資訊素養專家是Philip Candy
To introduce infromatiocnliteracy expert : professor Phili Candy
Dr. Philip Candy is an Austrialian.
Now he is working to support Educatio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for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of England.
Phil is well known for his work in adult, continuing,lifelong learning,self-directed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his present work role, Phil has been seeking to develop a distinctive,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work-tased learning in health and social care. He believes that “Using and managing information for learning and resear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values thatunderpins and integrates the programmatic offering of Connecting for Health.
In 2002-03, he spent a year as a National Research Fellow exploring the dynamics of self-directed online learning. This led him to develop a six-part model of elearning, and to identify a constellation of skills that combine and integrate aspect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ICT Literacy. This work is reported in the recently published report entitled Linking Thinking: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 the Digital age.
six-part model of online learning, whose six components are
-Engaging with online learning;
-Locating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digital resources;
-Assimilating information;
-Reconceptualising understandings;
-Networking.
下午一樣有二組的報告
The Roles of Digital Librari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Marchionini, G., & Maurer, H.
世界第一座圖書館:兩千年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
-圖書館的組成 ,可分為物質-空間、設備和儲存的媒體;智力-館藏政策、組織計畫和資訊人員
-圖書館在學習上扮演三種角色:
•a practical role 分享資訊資源的實用角色
•a cultural role 保存和組織人類遺產的文化角色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roles 提供教育功能的社會角色
-數位圖書館在學習上的任務:
•Formal learning 正式學習
•Informal learning 非正式學習
•Professional learning 專業的學習
-資訊資源的類型
- 數位圖書館在教育上的議題
-數位學習的定義 、發展歷程 、類型 、 優缺點 、圖書館所扮演的角色
-結論:長久以來,圖書館也被稱為「人民大學」,將資訊組織並提供給讀者,也鼓勵終生學習。數位圖書館會如同兩千年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一樣,成為各類型學習者共同探索與分享資訊的中心。
Digital Libraries/David Bearman
本文主要是針對近10年來,摘取多篇公開發表文章當中,與數位圖書館相關的,所做的長評
-源起:digital libraries一詞首次出現在美國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II)與國家政策議題上
-Digital Libraries 相關文獻 ,組織及報告
-資訊生態學 Information Ecology
–數位圖書館作為一個虛擬空間,常趨向不受地理與機構界線的束縛。
–社會技術學者主張圖書館即使是數位化,仍是一個學術社群或一種社會運動在某種程度上 自主運作集體思維的地方。
–資訊生態學(Information Ecology)的概念即是一種地方的隱喻。
-學科與主題導向、作品和型態導向或任務導向與觀眾導向的 Digital Libraries
-Digital Libraries 內容
-Digital Libraries技術:結構上 、知識結構上、應用系統上、電腦計算環境上、界面上
-Digital Libraries功能:檢索、Using, Personalizing, Sharing
-Digital Libraries服務:採訪、編目、參考服務、流通、典藏
-對社會的影響:分使用者、使用、組織、公共政策等方面作說明
-未來
*未來10年,過去的資訊將以數位的形式增加,直到所有的出版品皆可在網路上查閱取得
*巴克蘭(Buckland): 數位圖書館倒退發展現象 / 我們必須主動提供服務給使用者,而不是視使用者需要什麼資料
*發展 “網站觀測站”,用以監測和開發未來使用者的應用工具,如:BitTorrent (BT)和 Podcasting ,未來將迅速應用在數位圖書館
*搜尋引擎應用的成功,引領數位圖書館思考提供更好的搜尋與取用機制
*挑戰
–目前的一項挑戰是數位圖書館應思考如何提供更好的網路查詢與取用機制
–下一個挑戰,是數位圖書館在web2.0上的服務
- 數位圖書館若要更加成功,需要將內容與服務更緊密的與日常生活中去結合與應用
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5th(11/15) school librarianship,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formation behavior
早上James的課要上的主題是School librarianship,他第一個提出的問題是”圖書館員永遠只是一個圖書館員嗎?”圖書館員在任何機構的圖書館工作,都不必具備特殊學科背景,但為何學校圖書館員就必有教師的資格?當然如果學校圖書館員同時身兼館員與教師時,他是必須有教師資格,在世界50%的學校館員,特別是在歐洲,他們是不具備教師資格的,他們常被指定從事非教育人員的工作,且不必擔任老師的職務.而第二個問題是”What makes a teacher librarian different?"
小蝶老師這次沒讓我們自己分組,她選了幾篇文章,要我們依學號分組閱讀,我和妍芳,美珍是同組的,我們閱讀的文章是IFLA對教師館員(Teacher-Librarians)所下的定義:
-是完全的教育人員
-必須”教與學”
-提供相關資源的資訊,整合計劃,執行和評估課程
-團隊份子
-資訊專家
-鼓勵熱愛文學和學習
-資源專家
-供應學生的興趣資料
-幫助老師課程發展及計畫
-管理圖書館的科技設備
-發展圖書館館藏
-參與拓展網路上可用的資源
-參與圖書館行政工作包括預算
-教資訊技巧,如評素養
-確保學生了解及使用科技
-監督圖書館人員,志工及學生
當我們在討論此主題時,美珍的感受特別深,因為她就是教師圖書館員,她本身是圖書館系畢業的,在高中圖書館工作,後來又去修英文教育學分,所以也身兼教師資格,雖然她也必須上課,但因她的辦公室是在圖書館,和其他老師是分開的,所以感覺沒有老師的待遇,且圖書館員在該校並不受重視,所以工作起來有很多的辛苦和無奈.
下午的二個主題分別是
Some(what) Grand Challenges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Nicholas J. Belkin
文章內容分三大部分
-專題:介紹IR主流研究轉向
-挑戰:作者分下列八項分別作說明
* 使用者的目的、任務、動機 : 人們的目的、任務和動機,大大的影響他們對使用效益的評斷
*一般資訊行為的支援 : 只為特定檢索(specified search)考慮IR模組和技術是不夠的.
*情境 :情境的考慮是很重要的
*效果 :愉快的IR過程和使用者覺得有效,這二者是一樣重要的.
*個人化 : 想想個人化會發生什麼狀況 ,確認每個狀況的面向,不同面向間的交互作用,考慮到所有結果並導入真實個人化經驗的裝置.
*IR的整合 : 讓使用者完全不用經由不同的IR系統查得資料
*IR的評估範式:TREC, CLEF, INEX
*互動性IR的正式/非正式模組 :
-結論:
*發展IR模組,須有使用者參與
*有各領域研究人員參與
*可能必須放棄已定型的IR模組
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 /Wilson, T. D.
此篇文章著重概念的定義分析,提出基本資訊尋求行為(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ur)的動機理論,來減少不同主張可能產生的矛盾。內容分幾個主題介紹
-資訊:資訊定義意見分歧, 研究者通常無法區別個別的定義差別,通常使用者都需要自己去閱讀論文或報告才可找出其定義。
-使用者研究:從讀者產生需求->資訊尋求行為->資訊交換
-資訊需求:Wilson認為人類最基礎的需求可以歸納為三種
1.生理的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例如空氣、水 、食物。
2.情感的需求(Affective Needs, sometimes called psychological or emotional needs ):例如自我實現、權威地位。
3.認知的需求(Cognitive Needs),例如學習新技能、 智能的滿足。
-資訊需求影響因素:
1.個人因素:指個人心裡、生理和認知上的需求。
2.個人工作角色、工作的參與層次。
3.外在大環境: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的影響。
-結論:以往人們資訊研究著重在資訊來源和使用者資訊系統研究上,Wilson建議應該將其轉移為研究資訊在使用者日常生活工作上、社會所扮演的角色。
小蝶老師這次沒讓我們自己分組,她選了幾篇文章,要我們依學號分組閱讀,我和妍芳,美珍是同組的,我們閱讀的文章是IFLA對教師館員(Teacher-Librarians)所下的定義:
-是完全的教育人員
-必須”教與學”
-提供相關資源的資訊,整合計劃,執行和評估課程
-團隊份子
-資訊專家
-鼓勵熱愛文學和學習
-資源專家
-供應學生的興趣資料
-幫助老師課程發展及計畫
-管理圖書館的科技設備
-發展圖書館館藏
-參與拓展網路上可用的資源
-參與圖書館行政工作包括預算
-教資訊技巧,如評素養
-確保學生了解及使用科技
-監督圖書館人員,志工及學生
當我們在討論此主題時,美珍的感受特別深,因為她就是教師圖書館員,她本身是圖書館系畢業的,在高中圖書館工作,後來又去修英文教育學分,所以也身兼教師資格,雖然她也必須上課,但因她的辦公室是在圖書館,和其他老師是分開的,所以感覺沒有老師的待遇,且圖書館員在該校並不受重視,所以工作起來有很多的辛苦和無奈.
下午的二個主題分別是
Some(what) Grand Challenges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Nicholas J. Belkin
文章內容分三大部分
-專題:介紹IR主流研究轉向
-挑戰:作者分下列八項分別作說明
* 使用者的目的、任務、動機 : 人們的目的、任務和動機,大大的影響他們對使用效益的評斷
*一般資訊行為的支援 : 只為特定檢索(specified search)考慮IR模組和技術是不夠的.
*情境 :情境的考慮是很重要的
*效果 :愉快的IR過程和使用者覺得有效,這二者是一樣重要的.
*個人化 : 想想個人化會發生什麼狀況 ,確認每個狀況的面向,不同面向間的交互作用,考慮到所有結果並導入真實個人化經驗的裝置.
*IR的整合 : 讓使用者完全不用經由不同的IR系統查得資料
*IR的評估範式:TREC, CLEF, INEX
*互動性IR的正式/非正式模組 :
-結論:
*發展IR模組,須有使用者參與
*有各領域研究人員參與
*可能必須放棄已定型的IR模組
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 /Wilson, T. D.
此篇文章著重概念的定義分析,提出基本資訊尋求行為(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ur)的動機理論,來減少不同主張可能產生的矛盾。內容分幾個主題介紹
-資訊:資訊定義意見分歧, 研究者通常無法區別個別的定義差別,通常使用者都需要自己去閱讀論文或報告才可找出其定義。
-使用者研究:從讀者產生需求->資訊尋求行為->資訊交換
-資訊需求:Wilson認為人類最基礎的需求可以歸納為三種
1.生理的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例如空氣、水 、食物。
2.情感的需求(Affective Needs, sometimes called psychological or emotional needs ):例如自我實現、權威地位。
3.認知的需求(Cognitive Needs),例如學習新技能、 智能的滿足。
-資訊需求影響因素:
1.個人因素:指個人心裡、生理和認知上的需求。
2.個人工作角色、工作的參與層次。
3.外在大環境: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的影響。
-結論:以往人們資訊研究著重在資訊來源和使用者資訊系統研究上,Wilson建議應該將其轉移為研究資訊在使用者日常生活工作上、社會所扮演的角色。
4th (11/1) Evidence based prctice, Informetrics,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換老師講課囉,James,但他可是人在海外的呢,老師給我們文章讀,然後在課堂上討論,第二階段則是由同學就老師的指定paper研讀,並作報告.
James是前任國際學校圖書學會(IASL)會長,這週的上課的主題是EBLIP(Evidence Bas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以證據為基礎的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實務.
課程一開始,小蝶老師就給我們一個問題--館員能否作研究,於是大家腦力激盪一番,館員能否作研究,這個問題我倒沒想過,相信很多館員也是這麼認為,研究!這不是學者,研究者的工作嗎?其實不然,館員也可以作研究,可以做實務導向或本身工作範圍的研究.
目前律師,醫師及管理等行業,都已有EP的概念.
EB的概念來自實證醫學,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證據來協助決策.醫生看病,常會遵循PICO模式(即Patient/problem-->Intervention-->Comparison/control-->Outcome/effects),也就是以系統化方式收集證據,逐步建構一完整實證.
它可套用到任何具有類似特質的研究領域,有人曾分析圖資領域期刊中的2,664篇文章,發現只有三成文章屬於學術研究型,其它多數文章屬實務導向,這分析結果暗不著圖資領域其實是一實證取向的領域.圖資領域十多年前開始有人引進EB概念.
James老師給我們一些文章,小蝶老師要我們分組閱讀討論,參考PMI(plus/minus/interesting)三面思考模式.收到老師的e-mail,頓時有點不知所措,於是msn上趕緊連絡同學,大家湊成一組,挑篇文章看,於是我們挑了”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Clinicians: Users Like It”,它是Gale G. Hannigan對Jerome, Rebecca N., Nunzia Bettinsoli Giuse, S. Trent Rosenbloom, and Patrick G. Arbogast.所提出Exploring Clinician Adoption of a Novel Evidence Request Feature in an ElectronicMedical Record System.”發表在 Journal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 96.1 (Jan. 2008): 34-41文章所作的短評.上課時,老師要大家分組上台報告心得,沒想到選這篇文章的同學超多的,大家是有志一同嗎?
該篇文章主要是研究透過機構的電子醫學記錄系統(EMR)在臨床使用EBM文獻需求服務的可行性,作者提出三個問題:
1.新的行銷方法和溝通策略有增加醫師使用該服務嗎?
2.臨床醫師是如何評價該資訊提供相關性?
3.資訊提供是如何被使用和分享的?
而根據所作問卷調查結果,新的行銷方法和溝通策略並沒有顯著的增加該服務的使用率,那些使用該項服務的醫生發現其提供的資訊是有相關性的,且會彼此分享,基於少數回應的問卷,該項服務是好的.奇怪的是使用的人都覺得不錯,並且會彼此分享,但使用該服務的人數仍是不多,為什麼呢?我們討論了結果是,也許是醫生的工作性質忙碌或很多問題在門診中就可以獲得解答,所以他們使用該服務的情形會偏低.
上完James老師的課,下午是由同學報告二個主題:
The Role of Classifiction i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Discovery/Barbara H. Kwasnik
這篇文章主要是在描述
-知識的表徵和知識的發掘之關係,會出現哪些情況?
-介紹4種圖資領域的分類結構
1.階層式:如杜威十進分類法
2.樹狀:yahoo的分類架構
3.矩陣式:
4.層面分析式:如冒號分類法
-7種分類法
1.杜威十進分類法
2.中國圖書分類法
3.美國國會圖書館圖書分類法
4.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分類法
5.冒號分類法
6.國際十進分類法
7.布利斯分類法
-網路及電子資源的分機動機
-分類對檢索的價值
-分類架構於網路資源組織與檢索的應用
The literature of bibliometrics,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William W. Hood, Concepcion S. Wilson
本文主要是介紹Bibliomentrics,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介紹三個計量學的歷史,發展和相互關係.
-計量學的三大定律
1.洛特卡定律:提供了作者和文獻之間的關係,可用來評估芋學科領域內,不同作者生產能力,學術地位等
2.布拉德福定律:處理在透過科學期刊科學文獻主題傳播的問題,這定律發現特定學科之最相關文獻集中於少數的核心期刊之中
3.齊夫定律:研究在文獻中詞頻和排名之間的關係
-計量詞彙迭頻率與各學派主張
-計量學文獻分佈
-結討:
*書目計量學主要探討各種索引摘要資料庫之出版文獻的計量與分類,其基本概念與定律是其他計量學應用的基礎.
*科學計量學代表了科學活動與學術傳播的量測以及科學知識的社會意識.
*資訊計量學在測量資訊的使用,流動及其產生的影響.
James是前任國際學校圖書學會(IASL)會長,這週的上課的主題是EBLIP(Evidence Bas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以證據為基礎的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實務.
課程一開始,小蝶老師就給我們一個問題--館員能否作研究,於是大家腦力激盪一番,館員能否作研究,這個問題我倒沒想過,相信很多館員也是這麼認為,研究!這不是學者,研究者的工作嗎?其實不然,館員也可以作研究,可以做實務導向或本身工作範圍的研究.
目前律師,醫師及管理等行業,都已有EP的概念.
EB的概念來自實證醫學,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證據來協助決策.醫生看病,常會遵循PICO模式(即Patient/problem-->Intervention-->Comparison/control-->Outcome/effects),也就是以系統化方式收集證據,逐步建構一完整實證.
它可套用到任何具有類似特質的研究領域,有人曾分析圖資領域期刊中的2,664篇文章,發現只有三成文章屬於學術研究型,其它多數文章屬實務導向,這分析結果暗不著圖資領域其實是一實證取向的領域.圖資領域十多年前開始有人引進EB概念.
James老師給我們一些文章,小蝶老師要我們分組閱讀討論,參考PMI(plus/minus/interesting)三面思考模式.收到老師的e-mail,頓時有點不知所措,於是msn上趕緊連絡同學,大家湊成一組,挑篇文章看,於是我們挑了”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Clinicians: Users Like It”,它是Gale G. Hannigan對Jerome, Rebecca N., Nunzia Bettinsoli Giuse, S. Trent Rosenbloom, and Patrick G. Arbogast.所提出Exploring Clinician Adoption of a Novel Evidence Request Feature in an ElectronicMedical Record System.”發表在 Journal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 96.1 (Jan. 2008): 34-41文章所作的短評.上課時,老師要大家分組上台報告心得,沒想到選這篇文章的同學超多的,大家是有志一同嗎?
該篇文章主要是研究透過機構的電子醫學記錄系統(EMR)在臨床使用EBM文獻需求服務的可行性,作者提出三個問題:
1.新的行銷方法和溝通策略有增加醫師使用該服務嗎?
2.臨床醫師是如何評價該資訊提供相關性?
3.資訊提供是如何被使用和分享的?
而根據所作問卷調查結果,新的行銷方法和溝通策略並沒有顯著的增加該服務的使用率,那些使用該項服務的醫生發現其提供的資訊是有相關性的,且會彼此分享,基於少數回應的問卷,該項服務是好的.奇怪的是使用的人都覺得不錯,並且會彼此分享,但使用該服務的人數仍是不多,為什麼呢?我們討論了結果是,也許是醫生的工作性質忙碌或很多問題在門診中就可以獲得解答,所以他們使用該服務的情形會偏低.
上完James老師的課,下午是由同學報告二個主題:
The Role of Classifiction i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Discovery/Barbara H. Kwasnik
這篇文章主要是在描述
-知識的表徵和知識的發掘之關係,會出現哪些情況?
-介紹4種圖資領域的分類結構
1.階層式:如杜威十進分類法
2.樹狀:yahoo的分類架構
3.矩陣式:
4.層面分析式:如冒號分類法
-7種分類法
1.杜威十進分類法
2.中國圖書分類法
3.美國國會圖書館圖書分類法
4.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分類法
5.冒號分類法
6.國際十進分類法
7.布利斯分類法
-網路及電子資源的分機動機
-分類對檢索的價值
-分類架構於網路資源組織與檢索的應用
The literature of bibliometrics,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William W. Hood, Concepcion S. Wilson
本文主要是介紹Bibliomentrics,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介紹三個計量學的歷史,發展和相互關係.
-計量學的三大定律
1.洛特卡定律:提供了作者和文獻之間的關係,可用來評估芋學科領域內,不同作者生產能力,學術地位等
2.布拉德福定律:處理在透過科學期刊科學文獻主題傳播的問題,這定律發現特定學科之最相關文獻集中於少數的核心期刊之中
3.齊夫定律:研究在文獻中詞頻和排名之間的關係
-計量詞彙迭頻率與各學派主張
-計量學文獻分佈
-結討:
*書目計量學主要探討各種索引摘要資料庫之出版文獻的計量與分類,其基本概念與定律是其他計量學應用的基礎.
*科學計量學代表了科學活動與學術傳播的量測以及科學知識的社會意識.
*資訊計量學在測量資訊的使用,流動及其產生的影響.
3rd (10/18)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information policy
面對peter老師的講課,真有點鴨子聽雷,有累,這時又想到為什麼我們要學別人的語言,我們就不能讓大家都來學華語嗎?害我們這麼累,不過現在學華語的人真是愈來愈多了,只可惜,我們還享受不到學什麼都只要看國字的好處,出國也只要講國語就好,我好像想太多了.
課堂上,幸好有小蝶老師的解說,所以對課程又有多一點的了解.
peter老師提到館藏政策是要以just in case 或是just in time為準呢!這好像跟另以「取得」與「收藏」二種館藏觀念的看法有些類似.我覺得不能以一概全,這要根據圖書館的特色,類型,任務...等等,作為分析,然後才能找出哪個較適用.
老師的授課主題分為二個:圖書館評鑑和資訊政策
圖書館評鑑-為何要作評鑑,評鑑的種類可分館藏,服務及percetions.
評估input, processes和outputs,outputs可視其支援教學的能力,圖書館的利用及提供學習參考方面來談.課堂上也提到了RBH(Ration of borrowings to holdings), Benchmarks & standards set minimun levels,落差分析,也就是認知-期望.評鑑的目的是要評量圖書館的各項業務,並訂定其優先順序.
第二個主題是資訊政策,內容分三部分講,第一個是介紹information policy的歷史.第二個是介紹資訊政策的標準,包括國際性,國家的及企業界的,第三個是介紹圖書館,智慧財產權,審查,隱私及取用等五個主題.
文中提到對資訊的本質及角色的認知會影響到資訊政策的訂定
1.資訊是一種資源
2.資訊是一種有價商品
3.資訊是一種觀念
4.資訊是一種社會的基本力量
資訊政策的價值,目的.政策要一致性.資訊政策的定義及本質.資訊政策的宏觀面及微觀面.資訊政策的議題...等等.
課堂上,幸好有小蝶老師的解說,所以對課程又有多一點的了解.
peter老師提到館藏政策是要以just in case 或是just in time為準呢!這好像跟另以「取得」與「收藏」二種館藏觀念的看法有些類似.我覺得不能以一概全,這要根據圖書館的特色,類型,任務...等等,作為分析,然後才能找出哪個較適用.
老師的授課主題分為二個:圖書館評鑑和資訊政策
圖書館評鑑-為何要作評鑑,評鑑的種類可分館藏,服務及percetions.
評估input, processes和outputs,outputs可視其支援教學的能力,圖書館的利用及提供學習參考方面來談.課堂上也提到了RBH(Ration of borrowings to holdings), Benchmarks & standards set minimun levels,落差分析,也就是認知-期望.評鑑的目的是要評量圖書館的各項業務,並訂定其優先順序.
第二個主題是資訊政策,內容分三部分講,第一個是介紹information policy的歷史.第二個是介紹資訊政策的標準,包括國際性,國家的及企業界的,第三個是介紹圖書館,智慧財產權,審查,隱私及取用等五個主題.
文中提到對資訊的本質及角色的認知會影響到資訊政策的訂定
1.資訊是一種資源
2.資訊是一種有價商品
3.資訊是一種觀念
4.資訊是一種社會的基本力量
資訊政策的價值,目的.政策要一致性.資訊政策的定義及本質.資訊政策的宏觀面及微觀面.資訊政策的議題...等等.
2nd (10/11) Information transfer, visualizing disciplines & fields of study
這次上課,因為peter老師沒空,所以將課程調到這週,因為是國慶連續假日,對於住在南部的我,難得回家一趟,所以要利用連續假日回家讓雙親看看囉,因為只好跟peter老師說抱歉囉!雖然沒到教室聽課,但仍需看自己跟上課程.
Peter第一堂上的是Information transfer,大綱有六節
1.資訊移轉的本質:資訊或知識的創造源自於對現存資訊或知識新科技的的應用,新見解或新研究.”If I have seen a little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我若看得到更遠,不過只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2.分析資訊移轉的方法:文中提到了Popper's 知識的三個世界,世界1是物理宇宙。例如能量,物理的實際真相和現實和化學.世界2是我們個人主觀個人的認知和經驗。世界3是人腦客觀抽象的產品.包括書、工具、理論、模型、圖書館...等.
3.早期資訊移轉的models
4.完善的資訊移轉models:文中介紹了Shannon和Weaver所提出的溝通model
5.資訊移轉models的使用和適用
6.相關的models
第二堂課講的是Visualising disciplines & fields of study視學化學科和領域的研究
1.首先介紹知識的視覺化,其研究領域包括學術社群和網路的研究,領域的成長和發展,研究主題的影響和個人及機構間的關係.KV在知識的結構,學習和傳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它是分析的視覺化結果的方法,也是LIS研究的範圍.
2.視覺化的方法論:專家的意見研究,content的分析研究,如學術性期刊,作者的cocitation分析,主題檔分析.
Peter第一堂上的是Information transfer,大綱有六節
1.資訊移轉的本質:資訊或知識的創造源自於對現存資訊或知識新科技的的應用,新見解或新研究.”If I have seen a little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我若看得到更遠,不過只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2.分析資訊移轉的方法:文中提到了Popper's 知識的三個世界,世界1是物理宇宙。例如能量,物理的實際真相和現實和化學.世界2是我們個人主觀個人的認知和經驗。世界3是人腦客觀抽象的產品.包括書、工具、理論、模型、圖書館...等.
3.早期資訊移轉的models
4.完善的資訊移轉models:文中介紹了Shannon和Weaver所提出的溝通model
5.資訊移轉models的使用和適用
6.相關的models
第二堂課講的是Visualising disciplines & fields of study視學化學科和領域的研究
1.首先介紹知識的視覺化,其研究領域包括學術社群和網路的研究,領域的成長和發展,研究主題的影響和個人及機構間的關係.KV在知識的結構,學習和傳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它是分析的視覺化結果的方法,也是LIS研究的範圍.
2.視覺化的方法論:專家的意見研究,content的分析研究,如學術性期刊,作者的cocitation分析,主題檔分析.
1st (09/20) 開學囉! Course overview, Evolution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第一天上研究所的課,還不太清楚上課方式,開學前有點緊張.
因為是第一次上課,所以老師先大致介紹本學期的授課大綱,然後又給了一些要看的paper,老師講的很清楚,回家後,一切都變得很模糊.
但,我還記得老師給我們第一堂的作業是要”畫”出圖書資訊學所涵蓋的領域,想了想,用章魚的腳表示,其實本來是想用河流匯集成海洋,但想的比畫的簡單,又不好看,後來請同事幫忙,畫了這張美美的章魚圖,畫完後發現少了一隻腳,不好意思再麻別人了,就將就一下,反正我也是把圖書資訊學畫分為七個主題,每隻腳代表一個主題.

老師在課堂上講了”圖書資訊學概觀”的主題,其中講到隨著時代的改變,很多學校系所名稱因改對了名字,而有了第二春.而圖資系呢,原本大都叫圖書館系,也都改名為與資訊有關的名稱.
老師用很輕鬆的方式講課,我也是很輕鬆的聽,以至於,有些聽過就忘了,但老師的一個問題問得我印象很深課--每個領域都有其大師,我們圖書館界呢?除了阮甘納桑以外,好像沒有了,對耶.隨著時代的改變,記得有位圖書館界的學者,曾說過,圖書館是一門變動的科學,實際上也真是如此,十幾年前在學校所學的,現在大部分都用不上,也不能用了,那麼,為何不是每階段都應該有大師出現才是,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探討.
因為是第一次上課,所以老師先大致介紹本學期的授課大綱,然後又給了一些要看的paper,老師講的很清楚,回家後,一切都變得很模糊.
但,我還記得老師給我們第一堂的作業是要”畫”出圖書資訊學所涵蓋的領域,想了想,用章魚的腳表示,其實本來是想用河流匯集成海洋,但想的比畫的簡單,又不好看,後來請同事幫忙,畫了這張美美的章魚圖,畫完後發現少了一隻腳,不好意思再麻別人了,就將就一下,反正我也是把圖書資訊學畫分為七個主題,每隻腳代表一個主題.

老師在課堂上講了”圖書資訊學概觀”的主題,其中講到隨著時代的改變,很多學校系所名稱因改對了名字,而有了第二春.而圖資系呢,原本大都叫圖書館系,也都改名為與資訊有關的名稱.
老師用很輕鬆的方式講課,我也是很輕鬆的聽,以至於,有些聽過就忘了,但老師的一個問題問得我印象很深課--每個領域都有其大師,我們圖書館界呢?除了阮甘納桑以外,好像沒有了,對耶.隨著時代的改變,記得有位圖書館界的學者,曾說過,圖書館是一門變動的科學,實際上也真是如此,十幾年前在學校所學的,現在大部分都用不上,也不能用了,那麼,為何不是每階段都應該有大師出現才是,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探討.
訂閱:
文章 (Atom)